看板 book
標題
Fw: [推薦]《戰爭的滋味》,請珍惜食物。
作者 fatisuya
時間 2021/06/20 18:17:27
人氣 推:13 噓:0 留言:13
熱門文章不漏接,馬上點此訂閱每日熱門文章通知
訂閱Line日報 熱門文章不漏接,馬上點此訂閱
https://0rz.tw/2CJnK 本書從一開始發布出版資訊,即已引起我的注意,因為它要說明的主題,是極其重要但又 常常被忽略的:如何維繫糧食安全。畢竟,沒有彈藥槍械,還可以拿石頭打仗,沒有吃的 ,士兵就得餓死。一戰後期,德軍雖然還有戰力,但不論是民間還是後勤都已經沒有充足 的物資可供繼續作戰,士氣已經無以維繫。這個經驗成為納粹後來在茲念茲的心魔,視之 為執政的基石。而能不能在戰時確保糧食無虞也是一種國力的體現,實際上在二戰期間能 夠真正做到的國家屈指可數。作者在這部作品中討論的,就是幾個主要參戰國在面臨這個 問題時的困境,還有它們如何應對處置。它涉及的層面很廣,從工業實力、飲食習慣、營 養科學到種族大屠殺等,都跟這息息相關。 而在整個二戰之中,真正能夠在糧食安全上確保無虞的只有美國,其他國家都是以犧牲某 部分為代價來鞏固。以下從左至右表示從各參戰國在這問題上的程度,從最富裕到最貧乏 : 美國>>>英國(包括澳、紐、加)>德國=英帝國(殖民地部分)>>蘇聯=日本>中國 而作者針對這幾個國家的方針做了個簡介: 美國:資本主義人人可以吃牛排的富裕社會(老子可以關上門來爽不要來煩我) 英國:公平正義的福利制度(共體時艱啦) 德國:日耳曼至上國家社會主義(死道友不死貧道) 日本:大東亞共榮圈(通通都替天皇賣命,不包括我) 蘇聯:共產主義烏托邦(餓死事小,黨國亡事大) 中國:三民主義萬萬歲!?(其實作者沒提是我加的) 美利堅帝國的富裕 大蕭條也在美國產生了影響,但隨著戰爭爆發,情勢就改觀了。因為二三零年代的經濟衰 退,城市人口負擔不起農村產品,導致當地也是赤貧依舊。但戰爭拯救了美國農民。政府 保證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並鼓勵與計畫開發,動員市場的力量引領生產,不但足以養 活自己國家的平民與士兵,甚至能大量以租借法案出口到英國、蘇聯乃至中國。而跟英國 、德國或蘇聯這些喜歡管制經濟的國家不同,即便有點左的羅斯福也還是放任市場調節, 華盛頓把需求單開出來,讓全國企業各自施展本事來爭奪訂單,戰爭結束時,美國非常順 利的把民生為主的工業產能全面轉向軍工,而且翻了一倍的產能。每個企業家都賺的口袋 麥可麥可,同樣受益的還有農工階級,薪資上漲了,高價收購農產品,都讓他們能夠過上 以前不敢奢望的「中產生活」。乃至有位婦女在公車上忍不住說:「希望戰爭能在我存夠 錢買冰箱後才結束。」隔壁的老翁忍不住拿雨傘敲了一下她的頭。 不過美國婦女多少還是有點抱怨,因為把戰爭物資列為第一優先,所以有些食材受到了管 制,但對於她們的影響,頂多就是從每天三杯咖啡到一杯咖啡的差別,或者「買不到好牛 排」。這要是給英、德、日、蘇等國的婦女聽到,估計白眼都翻到天上去了。 至於農民,他們提出法案要求確保人力不至於過度流向都市或者被徵招,他們接受了女性 ,甚至,他們還接受了德國戰俘!農民們表示:「這些人很溫順,雖然手腳沒有本地人俐 落,但是很聽話,非常好用。」而這些遠走他鄉的軍人也殘酷的發現,打敗他們的敵國的 農民一天吃的東西比他們祖國一週能吃到的都好,各種美食都是他們難以覓得的。1945年 ,當美國政府決定遣返戰俘時,居然引起了農民強烈的抗議..... 這次的榮景促使農民的生活急速好轉,各種現代化讓許多人甚至感覺不適應。而戰時的人 力缺乏也促使人們努力的開發機械化,更加奠定了美國農業的先進性。 美國是唯一在二戰中還能充分供應農產品並努力提升產量甚至超過需求的國家。德軍士兵 發現這點的時候肯定非常絕望。 其實,美國政府是極不願意讓戰爭影響到他們的國民,因為要說服他們參加這場「別人的 渾水」並不容易,例如那些受到徵召的男性公民,基本上都認為「國家欠我的,所以我的 福利一點也不能少」。因此,軍方高層對於士兵的伙食等是絕對不敢妥協,後勤單位努力 的研發了「營養均衡」的罐頭食品,卻因為口感而被棄若敝屣,搞到最後只好盡量讓野戰 廚房能夠隨軍行動。澳洲友軍總愛開玩笑的說:「美軍第一波攻勢是海軍陸戰隊,第二波 是冷凍貨櫃。」全世界只有這個國家可以打這種富有人家的仗。 除此之外,美軍所到之處,也都給當地造成了影響。 例如澳洲,其實這個國家默默的為太平洋作戰貢獻了兵力跟物資,美軍充分的後勤補給有 絕大多數都是他們的支持,甚至不惜犧牲本地人的福祉(本地婦女總是抱怨買不到肉類, 乃至冰淇淋)。其實,澳洲的農業產出並不足以應付戰爭的需求,迫使美國不得不派出專 家前往指導,而這也直接的促成了本地的技術成長。除此之外,食物的保存也是個問題, 為了應付軍用罐頭等物品所需,也都迫使澳洲食品工業技術急速改良,而這是和平時期不 可能達成的速度,這都是戰爭帶來的正面效影。 另外一個受到影響的是太平洋諸島,美軍進駐帶來了大量的物資,他們慷慨地跟居民分享 食物,卻改變了他們的飲食習慣,例如小朋友,在喝多了可口可樂(美國軟實力的一個證 明)跟冰淇淋等甜食後,大量的蛀牙成為嚴重困擾。而且當地為了配合軍隊或者是接受慣 了美國支援後改變的經濟與生活,在隨著戰爭需求消失而被拋棄後,紛紛產生適應不良: 「回不去了」。 大家一起來養英格蘭 大不列顛人民是二戰參戰國中少數沒餓到的。 主要是戰前政府即以大力改善糧食生產的境況,主食小麥的進口量透國大量的鼓勵農民重 新種植從兩百萬噸降到一百萬左右(人力方面則利用戰俘來解決。據說德國人風評極佳, 英國農民也稱讚他們非常「敬業」,不像義大利「不給甜頭不會認真工作」。),其餘食 物則從其他盟邦或者貿易夥伴中獲取。例如:漁獲從冰島、肥料從加拿大、起司等乳製品 從紐西蘭、肉類從澳洲、阿根廷,其餘則由美國提供。由於英國在戰時拉高了的需求,大 部分都振興了這些國家的農業。冰島的漁業本來在經歷二三零年代已經奄奄一息,藉著大 量出口(某種程度上都算傾銷了)給英格蘭,他們從負債國家轉變成盈餘,奠定了之後半個 世紀的富裕。南美的阿根廷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能列入高收入國家,也是拜大量出口肉類給 英國所賜。 戰爭也發明了很多奇怪的食物,給人們留下「恐怖」的記憶。例如「蛋粉」,據說用這種 玩意煮出來的「荷包蛋」做成三明治會把底下的吐司給弄得濕濕的,口感非常之噁...... 許多經歷過戰時的英國人,小時候都沒吃過香蕉,倒是看過「香蕉粉」。 英國沒辦法像德國那樣去影響國民的飲食習慣,只能在戰爭爆發後才開始透過宣傳調整。 但還是面臨兩個問題:如何妥善分配糧食跟營養不均衡。前一個狀況是非常嚴重甚至可能 影響戰爭成敗,英國政府絲毫不敢大意的審慎處理,畢竟他們不像德國可以忽視民怨,而 這會影響民心士氣。邱吉爾政府確實也做到了很大程度的公平,前線士兵得到優先分配, 原本貧困的人們也獲得關照,上層階級也被限制了需求,這在英國這種積習難改的階級社 會是非常難得的,這種「戰時社會主義」一直維持到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最終成為英國社 會福利制度的濫觴。至於營養不均衡的問題,不論是在民間還是在軍中都有。因為食材的 缺乏,當然政府優先傾向給予容易種植的作物如馬鈴薯,但長期偏食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軍中,罐頭肉跟硬餅乾導致便秘,對士兵來說苦不堪言,而且英國軍民對於食物的口 感也時有抱怨。所以政府最終不得不聘請營養師跟飯店主廚等大師來研究改善伙食,盡可 能做到味覺跟營養的同時照顧。這種經驗也都成為戰後對營養學的關注與提倡。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英國士兵在抱怨伙食導致的營養不良時,來自印度的士兵卻因此而 「增胖」,過得更滋潤,真是無比諷刺。另外,如果紅軍弟兄聽到英國士兵還在抱怨下午 茶很糟糕,肯定會大搖其頭,痛斥他們難怪會不堪一擊吧。 而帝國沒有餓到大不列顛人民的成就是怎麼達成的呢?,當然是以其他殖民地的福祉為代 價囉。 失去緬甸糧倉後,印度陷入恐慌,上層大量收購糧食,商人見機哄抬囤積,孟加拉發生災 害,殖民政府亂成一團毫無作為,各地都出現餓死的窮苦大眾。即使出現慈善團體也無濟 於事,因為他們也買不到糧食或者力有未逮。直到1943年韋弗爾子爵接手總督,開始派遣 軍隊協助運糧賑災,並實施中央管制計畫,才略有緩解。但印度依然缺乏食物,韋弗爾向 倫敦請求協助,但邱吉爾對印度有強烈的歧視與偏見,以「戰區更有需要」加以拒絕,甚 至說:「母國都在受難了,沒道理他們不該同甘共苦,而且甘地都還沒死呢。」但是英國 本土可沒有飢荒,印度卻是死了百萬人。不過羅斯福也沒好到哪去,他收到了韋弗爾的訊 息後也只是轉給聯席會議,並無作為。 大英帝國的威信比起被日軍擊敗的打擊,這次飢荒才是真正導致一落千丈的主因,印度開 始發出獨立時,邱吉爾依然認為這是殖民地的「忘恩負義」。不過戰後,由於獨立運動的 開始以及猶太屠殺的曝光,注意力被轉移,飢荒逐漸被人忘記,那些冤魂就只能在歷史書 的某個角落留下短短幾行文字。 同樣受害的還有太平洋、非洲的各殖民地。他們被要求無視於經濟環境與市場,改去生產 戰時特需,儘管短期內確實獲得了利益,可在戰爭結束後,就變成了包袱。單一產品轉型 不易,也沒有規劃與指導,最終這些地方即使獨立之後也依然經濟凋疲,政治動盪。而且 付出這種代價,同盟國也依然以航運力有未逮,沒有給予真正應得的報酬,他們在戰時都 是缺乏糧食跟長期營養不良的一群。 集中力量辦大事唯一「成功」的在戰略要地中東,儘管這邊一度因為隆美爾的勝利進軍而 情勢告急,但同盟國還是成功利用船運為武器,並集中物資與調派管制政策,迫使伊拉克 、黎巴嫩等某些「對軸心國有好感」的人不敢妄動,最終放棄野心。但這只是因為這裡的 重要性才獲得青睞。 德國種族政策的荒謬 戰時的英、德兩國其實都做了一件同樣的事情:將飢餓輸出給本國以外的不幸人民。 納粹從一開始就在農業部長巴克跟戈林的計畫下,奠定了「餓也不能餓著德國人」的基本 方針,他們企圖奪取東歐的農地,然後移民去開墾以獲取德國的「生存空間」,即糧食的 自給自足。這種政策既簡單又粗暴:向佔領地人民掠奪,「處分」多餘的「米蟲」來節流 。但是,剛佔領烏克蘭時,接手的民政官員發現當地居民歡迎德軍的到來,當下,負責的 長官也認為應該要將這裡變成替德國生產糧食的附庸國,好過於原本的滅絕計畫,但是希 特勒跟戈林聽不進去。而當他們殺雞取卵之後的代價就是再也找不到糧食,原本企圖速戰 速決,就食於敵的計畫破產。而就事實上,他們從烏克蘭掠奪的食物確實減輕了德國本土 農民的負擔。 但本書作者批判這是個愚蠢的,違反經濟學與人性的失敗政策。她認為東歐的農業其實發 展水平不高,經過戰爭的破壞尚未能恢復,而派去的德國殖民水土不服又遭到游擊隊騷擾 ,根本不能達到計畫中所要的需求。反觀西歐,本來就有基礎的農業建設,只要給予新的 技術支持,並賦予誘因,完全是可以達到德國要的那種目標(先不論道德問題)。舉例,因 丹麥被視為雅利安同胞,所以沒有受到什麼干涉,於是佔領政府釋出誘因讓農民可以努力 生產,小小的土地不但自給自足還能供應德國一定的肉品與油脂。隔壁的荷蘭跟比利時也 差不多,他們受到的干預較少,儘管多少有點營養不均,但至少沒有飢餓。法國受到大量 的壓榨,但農村居民基本上可以對佔領軍瞞天過海,戰前簡單的飲食習慣讓他們可以自給 自足,許多人的回憶中他們被戰爭影響的範圍是非常的少。對烏克蘭農民來說,諷刺的地 方在於,某些比較富饒地區的人,只要能夠躲避開效率低下的德國警政追緝,私自植種, 反而日子過得比在蘇聯集體農場時滋潤。而作者認為,這些農民如果有足夠誘因,完全是 可以輸出多餘食糧。 至於德國本土也是各種讓經濟學家目瞪口呆的荒謬。納粹將大量的俘虜運來補充缺乏的農 工,他們發現農民對待這些人「跟自己人一樣」,讓他們同桌共食,得到相同的飲食水平 ,感到非常「震怒」,因為這違背了他們的種族政策,不得不祭出罰則禁止。但一位德國 農莊女主人坦承:「讓這些人吃飽喝足不用監督他們也會努力工作,我又何必自討苦吃? 」甚至是,許多農村都可以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在戰爭期間大部分他們過的日子都相對 都市城鎮居民好太多了。而這些被迫工作的農工也其實吃的比留在祖國的同胞營養。 換句話說,納粹因為其種族主義意識形態,採取殺雞取卵的掠奪而不是誘因式的鼓勵生產 ,斷送了原本真正「自給自足」的可能性。 另外一個諷刺點在於,戰後,許多德國人民受訪時都認為納粹比起讓他們餓肚子的盟軍有 效率多了,但他們完全不知道,這是以東歐無數的冤魂為代價的。 PS:納粹德國早在戰前就利用營養學來調整國民的飲食習慣,讓他們吃一些不可口但是足 以維繫健康跟飽足感,又方便取得的食物。雖然戈培爾強調國家社會主義上下一心「共體 時艱」,但納粹黨本身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樣「純潔」。事實上德國民間流傳的笑話即已 說明:「想要打贏戰爭?除非戈林穿得下戈培爾的褲子。」 確實,這位空軍元帥是宣傳部長的眼中釘,肉中刺。他的奢華跟享受口腹之慾已經公然挑 釁戈培爾在茲念茲想維繫的形象,以至於他不惜派人去砸戈林的餐廳,鬧出了一場元帥派 空軍保護自己特權的醜陋戲碼。說起來,戈培爾本人在食慾上倒確實言行一致,而希特勒 也是出名的素食主義者,非常簡單,唯一弱點大概就愛好甜食巧克力吧,但這以他的地位 來說根本無足掛齒。 戰鬥民族的真正力量 俄國的農業從未真正的現代化,大部分時間機械農具都很匱乏,這並不意外,畢竟就連西 歐很多大國也都還沒踏上這進程。(除了美國,但它也是在戰時才因為需求而加快步伐) 但是蘇聯的集體化農場惡化了生產效率。強制壓低農業價格以振興工業,奪走了大量的產 出致使農民即便努力工作倒頭來還是要餓肚子,剝奪誘因。結果就是農民有餘力也把糧食 私藏,最終還是導致城市供應不足,得實行配給制。戰爭期間更加導致這種狀況惡化,大 量的男丁被抽調去工廠或者入伍,至剩下老弱婦孺,根本無力收割農產品。 但說來諷刺的,恰好是因為集體化農場,才讓蘇聯至少沒有在大量農耕地被德國奪走後崩 潰,因為國家可以藉此,逼迫農民工作,掌控生產數量與有效分配,保住了最低限度的數 字。但作者說,或許是天佑俄羅斯,戰爭期間的天候有利於生產,要是1946年後造成大飢 荒的惡劣天氣提前到來,世事就難說了。 而俄國農民被暱稱為「戰鬥的民族」,個人認為其真正「實力」應該是其在各種糧食匱乏 的情況下還能找出可以維持生存的神奇技能。他們能在荒郊野嶺找出勉強可食用的野草, 把凍壞的馬鈴薯「重製」成煎餅,在各種惡劣環境中活了下來(德軍發現烏克蘭農民把他 們埋葬的馬挖出來吃,非常震驚與噁心)。任何觀看本書的讀者面臨那種境況早就已經升 天了。 而導致蘇聯一開始兵敗如山倒的其中一個原因,補給的無能也是重大的因素。大部分時間 ,紅軍士兵都沒辦法取得應有的作戰物資,從槍械彈藥到衣服甚至最重要的食物都是如此 。會有這樣的慘況除了運輸體系的失敗外,實際上也是因為蘇聯的糧食產量本身就沒辦法 負擔起這樣的供給,可悲的農民除了要「優先給城市工業市民」,還要給紅軍。但不管怎 麼分配,這些人都是要餓肚子。(別擔心,餓不著那些高層,史達林依然滋潤滋潤。) 戰 時的俄羅斯人民或許可以跟島國的日本民眾分享各種「食材試吃」的心得,他們恐怕已經 把自己周遭所有可以食用的東西都吃個精光了吧。 所以,美國的租借法案中,糧食可能稍微緩解了俄國人民的飢餓。當這個「過太爽」的米 帝人民還在為了「吃不到牛排」而憤怒時,一名隨著運輸部隊去了蘇聯的軍官卻從船上看 到蘇聯人民飢腸轆轆,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翻撿美國人丟出來廚餘,而大感震驚。而許多 紅軍老兵,一定都對美國提供的午餐肉感到滿意。 蘇聯高層利用共產主義的集體犧牲奉獻精神洗腦人民忍受這種待遇,「不惜一切代價」保 衛國土,但其實他們大多數心知肚明那個「代價」並不包括高層菁英;只是現實殘忍的地 方在於,納粹對待他們的態度是連基本的生存權都要剝奪,迫使這些人不得不為此而戰。 他們捍衛的不是蘇聯政權,是自己的命運。 德國人如果裝模作樣,讓俄羅斯人能過上點像樣的生活,可能戰爭都不用打就可以讓蘇聯 崩潰。當然,這是「違反人設」的無意義假想,因為納粹恰好就是為了剝奪這點而前來侵 略的。 PS:話又說回來,但德國人民其實又普遍過得比蘇聯人太多,以至於紅軍反攻敵國之後發 現這個境況感到非常不解與憤怒,大肆地掠奪與搶劫,不過考慮到納粹在東線幹的暴行, 其實只是剛好而已。 強將不差餓兵? 日本雖然沒有像納粹那樣計畫性的屠殺,但是他們的無能卻也造就了對其帝國內人民同等 的傷害。 這個海上帝國在戰爭期間犯下的失誤很多,最嚴重的之一,莫過於他們沒有維持有效的航 運跟護航機制。當美國潛艇發揮出高效的獵殺行動時,其海運數量跌了足足六成。日本的 主食稻米有三分之二可以從國內產出,但是同等重要的鹽、糖與大豆等則須從朝鮮、台灣 與滿州進口,這些都在禁運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此外,由於日本可耕種土地少與相對貧 瘠,欠缺肥料的情況下產量日漸減少。而政府因為戰爭需求,大量的用低價徵收更加使農 民欠缺動力生產,45年戰爭結束時,儘管飢荒已經開始,卻有大量土地是荒蕪的。 這是一種共通的現象。人類因為利益而勞作,貿易則可以提供一種分工讓大家各取所需。 日本雖然一度擁有龐大的帝國,卻仍嚴重的匱乏,就是因為破壞了這簡單的經濟原則。 首先,他們居然認為各地應該要自給自足,要求全部的占領地都要自行生產足夠的糧食, 然而整個東南亞過去都是依賴像南緬甸這樣肥沃的耕地提供的稻米,日本人徵收了運輸用 的車輛,殺害了維繫交易的華商,破壞了這個機制,他們在馬來亞、越南,都製造了飢荒 。而日本人的各種強制徵收,也讓農民失去了動力耕種,他們在本國的錯誤也輸出到了其 帝國。 而日軍也算是奇葩了,孫子兵法說:「三軍未發,糧草先行。」結果他們卻是訓練農民出 身的士兵要忍人所不能忍,用最低耗糧來打仗。出兵時總讓帶最少的糧,然後企圖「就食 於敵」。兵法上來說確實有這種做法,但一開始就把能順利從敵人手上拿到補給就未免太 過了。可是日軍上層似乎真的是這麼盤算。太平洋戰爭初期,英軍準備不足,節節敗退時 的確留下不少物資便宜了日軍,但等到中後期,或者是澳軍,就會撤走物資跟學會破壞, 於是天皇的士兵們就要開始餓肚子了。特別是美軍潛艇大肆破壞,而聯合艦隊無法運補的 時候。作者引用的資料,日軍死亡士兵有六成是因為飢餓生病而非戰死!!那些被留在孤 島上的,往往把當地所有能吃的都掏空,甚至連公廁裡面的蛆都可以!!有位戰俘對盟軍 說:「當他見到指揮官拿走高級的食物,卻命他們吃馬鈴薯時,就決定投降了。」 本土的人民其實也沒好到哪裡去。他們在戰時的經歷,幾乎可以編成一部「各式可用食材 大全」了。作者引用一位女營養學教授的回憶,她記得小時吃過一種「海素麵」,遍訪許 多人打聽終於知道製作法為「海草加稻草」後,她依樣畫葫蘆地做出來,感想是:「如此 難以下嚥的,為何以前覺得美味?只能說真的餓壞了。」 然而即便如此,1945年的那個夏天,昭和天皇等高層依然要等到兩顆原子彈投下之後,才 願意死心的投降。 人命之於彼等何價? 戰爭期間有能力確保糧食無虞的國家不多,主要是美國。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把飢餓輸出 給境外不幸的人民,英國也不例外。而無法這麼做的國家,蘇聯勉強撐過了,中國的國民 黨就成為導致在內戰中潰敗的原因。確實,蔣介石的政府之無能,導致其對農民的重壓與 暴政,顯得讓後人讀史會有一種不知「有沒有比日軍仁慈」的感觸。共產黨其實也做了差 不多的事情,只是他們因為處於弱勢也不是首當其衝的,所以比較能夠不用被逼得太撕破 臉,也就相對不招憎恨。 這場大戰對二十世紀各國的社會都產生了重大的改變,西歐跟美國的農村都遭到了削弱。 因為需求促使農業科技急速發展,加上大量的人口外移往工業區,從此不再需要過往那種 數量的勞力,而這個階級的政治影響也大幅下降。作者指出,說來諷刺的,最終解決日本 跟德國戰前的那種糧食危機憂患意識的,恰好是他們當時主政者最反對的:「美國援助與 資本主義市場供需法則」。 不管怎樣,在這場全球大戰中,至少有兩千萬人的死亡,不是因為戰爭直接引起,他們絕 大多數都是死於饑餓。在今天這個經歷過農業革命,人們把肥胖當作重大健康問題的年代 ,或許絕大多數人們很難想像僅僅在百年前,飢荒是很容易發生的。但也不得不承認的是 ,恰好是因為這場戰爭,促成了人們對於改善生產技術的投資力道,各種保存食物的罐頭 技術,關注飲食均衡的營養學,造就了後人的幸福。殘酷點來說,當初德國對那些不幸的 人做的飢餓研究報告,也都促成醫學上的進步。 這都是從正面的角度去思考,但其實活活餓死是非常受罪的,那些不幸遭難的亡魂在警告 著我們這些後人切莫大意。農業革命雖然造就了富裕,但它不是沒有副作用的,各種災害 汙染,還有今天過度全球化,如果貿易交通中斷,造成的影響可能十分重大。在Google上 搜尋一下「糧食危機」這個關鍵字,就可以看到許多資料,作者莉琪‧科林漢(Lizze Collingham)也再三告誡我們不可鬆懈。本書是她在台灣第二本引進的作品,個人覺得這 個主題非常值得一看,儘管作者寫得有點囉嗦。翻譯沒啥太大問題,除了一小段作者可能 累了: 頁:293 第三行起 「直到1941年年底,他們意外發現這項封鎖行動的漏洞。一個中國走私集團向日軍購買汽 油、衣物與藥品。反之,日軍將鎢與錫賣給對方,用以製造日本軍備。」 文意不通,查原文: Until late 1941 the blockade was surprisingly porous. An organized ring of Chinese smugglers bought gasoline, cloth and medicines from the Japanese army. In return they sold them tungsten and tin for the manufacture of Japanese arms. 應該是:他們意外發現這項封鎖行動的漏洞。一個中國走私集團向日軍購買汽油、衣物與 藥品。作為回報,他們向對方出售鎢和錫,用於製造日本的武器。 向大家推薦。 看完請務必好好珍惜食物。 -- 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在研究所的窮學生的時候, 說了一個笑話,正妹說很難笑,叫我滾。 十年後,我開著名牌跑車身穿西裝戴墨鏡, 講了一個同樣的笑話,正妹說我人好幽默風趣。 是好笑,也是不好笑,矛盾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9.112.22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24184241.A.F4D.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fatisuya (36.229.112.229 臺灣), 06/20/2021 18:17:27 ※ 編輯: fatisuya (36.229.112.229 臺灣), 06/20/2021 18:17:45
jonathan836: 這本很好看! 06/20 19:26
neckerchief: 謝謝分享,有空也想找來看看~ 06/20 19:50
Alcatraz666: 推個 謝謝分享 06/20 20:02
fosa: 謝分享,感覺很有意思 06/20 20:19
watherman83: 感謝推薦 06/21 06:04
aa22331: 謝謝推薦 06/21 10:28
RachelMcAdam: 推,很讚的分享。美帝的後勤真的猛 06/21 13:46
EvaBE: 感謝分享! 06/21 14:54
kantantantan: 06/22 14:46
Courtn: 推分享 06/23 15:20
e20021104: 推 06/24 20:05
tenpoinyuki: 推 06/25 22:23
tweence: 07/25 02:21
近期熱門文章
book 看板熱門文章